致电我们

400 118 0390

 

技术平台

  MALDI诞生30年小记

  作者:周晓光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MALDI)于1987年首次由Hillenkamp及Karas提出,如今已经30年。从那时起,通过应用这一“软电离”技术与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结合,成功地实现了为生物大分子提供快速和高度可靠检测手段的目的,同时也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方法。相比其他质谱技术,MALDI-TOF操作简便,不需要接受分析化学培训的专业人员就可以使用。特别是近年来在基因分型分析、生物标志物鉴定、病原体鉴定、质谱成像等应用的发展,越来越被临床检测领域所青睐。

  近几年,国内在MALDI-TOF MS仪器的研发与生产快速起步,涌现了一批科研人员和企业,大大推动了MALDI-TOF MS国产化的进程。MALDI-TOF MS将可能成为由中国企业掌握的领先核心技术,并引领技术发展的质谱仪品类,这对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分析研究、临床分子诊断应用等方面有极大的推动。

  我于30年前开始,参与了一系列基于ESI及MALDI质谱产品的研发及研发管理工作,谨借此技术发表30年之际,对MALDI-TOF质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将来做作简单的回顾与展望。

  关于MALDI的起源

  MALDI在2002年与另一“软电离”技术电喷雾电离(ESI)同时得到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关注,日本岛津公司的田中耕一因激光解吸电离(LDI)技术的开发,与电喷雾电离的发明人John Fenn由于“开发了用于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的软解吸电离方法”而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尽管田中耕一的方法使用了基于激光的软解吸电离方法从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他经常被错误地认为是MALDI的发明人。其实MALD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是首次由德国University of Münster科学家Hillenkamp及Karas提出的,它与田中所发现的方法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尽管两种方法都使用了激光,但在MALDI中,分析物混入基质中并被基质包围,基质分子吸收激光能量并将其中一部分转移到分析物(如蛋白质、核酸分子)上。而田中的方法则是在甘油中使用金属纳米粒子的悬浮液,分析物位于纳米颗粒的表面上。

  通过实践的验证,Hillenkamp和Karas所开发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的离子化效率更高,成为之后被广泛采用的技术。但田中是首先发表了可以使用激光解吸电离来分析和检测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同时提醒了我们只是蛋白质离子化还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进仪器的其他部分,尤其是探测器,而达到生物大分子分析的目的。

  严格意义上讲,当今被广泛采用的MALDI-TOF质谱技术实际上是两个核心技术的组合,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与飞行时间离子分离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除与飞行时间结合外,同样可以与其它离子分离手段如四极杆、离子阱等相连接。但脉冲式的激光解吸电离方式无疑与在飞行时间质谱中同样采用脉冲式离子提取方式在耦合上有着许多优势,从而促成了MALDI-TOF这一质谱技术的出现。这一质谱仪器的发展史也是MALDI这一分子电离技术与TOF离子分离技术的相互依赖、相互推进的发展历程。

  脉冲触发飞行时间的质谱仪设计在MALDI出现之前十几年就已经出现。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的Macfarlane等通过放射性元素Californium-252轰击样本表面,以放射性自然脉冲触发飞行时间计时的原理设计了等离子体解吸电离(Plasma Desorption Ionization)飞行时间质谱仪,并用来分析较高极性的有机生物分子,成为当时最为成功、被认为最有潜力的蛋白质大分子分析的质谱工具。1984年首款基于这类原理的商业化产品由Bio-Ion Nordic AB生产并销售,该公司于1989年被Applied Biosystems Inc.收购。但这一技术可谓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崭露头角的激光解吸技术所取代。

  激光电离(Laser Desorption)被研究得更久,但是直到适当吸收激光能量的基质被引入前的几十年中,在